中南美札記三則:(二)南美「仙草」瑪黛茶

(二)南美仙草瑪黛茶

我平日只愛兩種飲料:濃郁的咖啡與清香的綠茶。想不到這次我在南美洲,又發現了與咖啡、茶三足鼎立的第三種飲料──瑪黛茶(yerba mate)。

我第一次見人喝瑪黛茶,是在巴拉圭(Paraguay)的首都亞松森。我有眼不識泰山,以為那人是當地土著,在路邊吸水煙筒。後來我才知道,南美洲人的喝茶方式和我們不一樣:他們的茶不是「喝」的,而是「吸」的 。

瑪黛茶是一種叫「巴拉圭冬青」(Ilex paraguariensis)的「草藥茶」,這種冬青(Ilex)只生長在南美洲伊瓜蘇大瀑布附近的熱帶雨林。據說這茶有提神安眠、通便減肥、降血脂、抗氧化等等的神奇功效,所以南美洲人稱它為「仙草 」,是上天恩賜的神秘禮物。

南美洲人喝茶的歷史十分悠久,遠在西班牙人到南美洲之前,巴拉圭土著「瓜拉尼人「(Guaraní)就以瑪黛茶待客。他們傳統的喝法是將茶葉放進乾葫蘆(gourd)杯中,用熱水沖泡,然後與親友們一面聊天,一面把「葫蘆杯」傳來傳去,用同一根吸管「吸」茶。

現在的南美人喜歡用熱水(非滾水)沖泡瑪黛茶的碎葉與葉梗。沖泡之後,碎葉與葉梗浮在水面上,像灑了一層厚厚的碎木屑,所以還要借助「吸匙」濾葉去渣。這吸匙西語叫bombilla,上半部有點像中國水煙筒的吸管,由銀或不銹鋼等金屬打造,吸管的底端則有一個球形或半球形的茶匙,茶匙上的一些小孔,就是吸茶濾渣的工具。

巴拉圭人嗜茶,茶具也很講究。在亞松森街頭,提著「茶筒」招搖過市的茶客到處可見,賣瑪黛茶具的商店更如雨後春筍,無所不在。茶具中昂貴的,金裝銀制、寶石鑲嵌;一般用的,金屬、木竹、葫蘆、牛角等製作,其中我以為最特別、最具南美風味的,莫過於牛蹄或羊蹄製作的茶杯。

瑪黛茶在世界各地的健康食品店都買得到。現在世界上生產瑪黛茶最多、最有名的國家是阿根廷。在阿國,瑪黛茶被視為國寶,與足球、探戈、烤肉齊名。

初喝瑪黛茶,略帶苦味,多喝幾次,就可聞到一股茶葉的清香,久而久之,就好像在喝綠茶了。跟喝其他品種的茶一樣,我認為對從未喝過瑪黛茶的人來說,最好循序漸進,由少而多,慢慢適應。我現在每天只用一小撮茶葉,就已經感覺到瑪黛茶的清腸作用,至於以後會不會達到所謂的「輕體減肥、美容養顏」的終極效果,則有待長期觀察。

瑪黛茶既有提神、又有安眠的效果。一八三六年,達爾文在《小獵犬號之旅》一書中就曾提到:「營帳之外天寒地凍、風勢強勁,我喝了瑪黛茶以後,就睡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好覺。」就在達爾文喝了瑪黛茶約二百年後的某一天,我也喝了瑪黛茶,我的經驗和達爾文差不多,─晚上喝了茶,非但沒有失眠,而且還睡了一個好覺。不過瑪黛茶不是安眠藥,不會催我入眠,只是一旦睡著了,我就睡得十分香甜。

瑪黛茶是阿根廷男女老少都愛喝的飲料。據近代科學家分析,瑪黛茶含有一百九十六種天然元素,比中國綠茶所含的一百四十四種活性物質還多了五十二種,其中抗氧化成分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,超過了法國紅酒與中國綠茶。

瑪黛茶真的那樣神奇嗎?有沒有什麼禁忌或副作用呢?我衷心地希望醫學界的學者專家們,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學資訊,供人們參考。

當今之世,美國嬰兒潮的嬰兒已經開始步入老年,在血壓、血糖、膽固醇「三高」當道、談「肥」色變的二十一世紀,誰不想無病無痛、身輕如燕、青春永駐呢?

原載《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三十週年紀念文集》,2022

中南美札記三則:(一)天竺鼠與幾內亞豬之誤

(一)天竺鼠與幾內亞豬之誤

圭(cuy)原是安地斯高地(今秘魯、波利維亞與厄瓜多爾等地)的野生動物,後因性情溫馴、乖巧易養就成了家畜。被人豢養以後,不必在野外辛苦拚搏的圭,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這圓滾滾、毛茸茸的可愛模樣。令人愛憐的相貌與溫和知足的性情,使它們在離開了安地斯高地、走出南美洲之後,立即風靡歐美,進而享譽全球,成為人見人愛的寵物。在實驗室之中,它們給人類帶來的福祉與貢獻,更使「白老鼠」三个字成為「試驗品的代名詞。在中國,它們被稱做天竺鼠,荷蘭豬。圭的名字是由它 「圭圭」的叫聲而來。
首先,所謂「幾內亞豬」(Guinea pig)既不是豬,也不是來自西非的「幾內亞「。這個名字是數百年來以訛傳訛的錯誤。

其次,它雖名為豬、為鼠,但形似兔,叫聲「圭圭」如鳥。現代科學家說它是齧齒動物(rodent)家族中的「豚鼠」(又豬又鼠),與齧齒動物家族中惹人嫌厭的老鼠,卻又天差地遠,不能並論。

再者,它與西非幾内亞、荷蘭與天竺的關係也需澄清。依我愚見,它奇怪的名字極可能是歷史上一連串「美麗的錯誤」所造成的結果。

自從一四九三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,南美洲就成為歐洲各國爭奪不休的殖民地,今天的圭亞那(Guiana)一地就曾分屬歐洲各國,留下英屬、荷屬與法屬圭亞那等等的歷史名詞。南美圭亞那(Guiana)與西非幾內亞(Guinea)很可能因為拼音相近,而混淆不清,以致圭亞那豬(Guiana pig)變成了幾內亞豬(Guinea pig)。

至於中國之所以叫它天竺鼠或荷蘭豬,我認為也可能與殖民地時期的國際貿易有關:一、天竺鼠:哥倫布誤以為他發現的美洲是東方的印度(西遊記中稱天竺),圭也就成了從「天竺來的老鼠」;二、荷蘭豬:曾經佔領臺灣的荷蘭,是殖民地時代的國際貿易大國,圭很可能是由荷蘭商人帶入中國,所以叫「荷蘭豬」。

從以上的種種論點看來,如果我們把白老鼠(Guinea pig) 改譯成「圭亞那豚鼠」或「圭亞那迷你豬」,那就正本清源,還「圭」清白了。

圭繁殖極快,肉的營養價值高,是安地斯山區人們的珍饈美味,但價值不菲。宰殺乾淨的圭,像中國的乳豬,其肉可烤,可炸,可煮,吃起來像兔肉。對沒吃過兔肉的人來說,它的味道介乎於豬肉與雞肉之間,又有點像鴨肉。

在秘魯馬丘比丘附近的庫斯科,我們曾去一家高級自助餐廳用晚餐,在挑選食物時,我看到一群西裝革履的男子,圍著一道熱氣騰騰的菜肴,用西班牙語在低聲討論,忽然其中一人用英文叫了出來:「這是圭!」我好奇地走了過去,選了一小塊嘗試,覺得吃起來像烤鴨,只是皮肉乾硬。

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不忍食其肉」,雖然美食當前,圭可疼可愛、叫人憐惜的模樣,使我坐立不安,難以下箸, 如食寵物,情何以堪!

我最後一次看到圭也很意外。那是在秘魯首都利馬(Lima),我們去參觀有三百年歷史的法蘭西斯修道院(The Franciscan Monastery)。在教堂裡我們看到一幅《最後的晚餐》壁畫,這是數百年前當地畫家摹臨達文西的作品。因為教堂老舊,昏暗如古堡,我們遠遠望去,畫中的耶穌和十二門徒,與達文西的原畫大同小異,但當我們走近仔細觀賞時,發現畫中的人物與服飾全換了花樣,換成了地地道道的秘魯風味,而放在餐桌正中央、耶穌前面的一道主菜,正是就地取材的珍品–圭。

原載《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三十週年紀念文集》,2022

李兆萱教授99壽宴

李兆萱教授99壽宴

1906年地牛翻身,美國三藩市發生了舉世震驚的7.8級大地震;臺灣嘉義縣民雄鄉也發生了7.1級大地震。1906年,也是女權萌芽開始,這一年,芬蘭開風氣之先,成為歐洲第一個賦予女子投票權的國家。

就在這一年的中國,一位新時代的女性,李兆萱教授誕生於江蘇南通。

李兆萱教授是位奇女子,他出生一個富裕家庭,遠在七八十年前一般中國人都不知「會計」為何物時,她就遠赴美國密西根大學修習「會計」。在密西根州遇見了當時讀教育的沈亦珍教授,婚後雙雙回國。育有二男,二女:沈中一,沈定一,李淮安,李明安。李教授思想先進,為了紀念視她如己出的二叔母,兩個女兒,從母姓。因叔母名安素。長女取名淮安,以懷念叔母之恩情。沈教授體諒愛妻之孝思,欣然應允。在百年前的中國,這種開明的想法與做法幾乎是聞所未聞的吧。

從美國回國後,李教授相夫教子,作育英才,教學,著書,和沈亦珍教授分別為臺灣的會計與英語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沈亦珍教授所編著的英文教科書是臺灣中學生的必讀,如今從臺灣來的人幾乎無人不知沈亦珍教授。

99年匆匆飛過,李教授在洛杉磯退休兒孫滿堂一門七教授,個個優秀。沈教授於1993年以94高齡辭世。現李教授一人獨居一幢宽敞整潔的兩層樓房(二公子沈定一住在同一街上)。她十分會安排自己的生活,雖至耄耋,耳聰目明,不但上下樓自如,還勤做運動,日日看書,看報紙,還特別喜歡請學生吃飯,學生也時時去看她,請她參加各種活動,她每週去教會參加團契,背誦經句,是教會中最受歡迎的長者。

李教授在臺大教初等會計二十四年,初等會計(簡稱初會)是台大商學系的必修。李教授在商學系把關,24年如一日,桃李滿天下,如今學生在臺灣執工商業之牛耳,尤其會計一門,代代相傳,連綿不斷。根據臺灣最近的一項民調,臺灣的會計系以臺灣大學的聲望最高,是全臺會計的龍頭。

李教授以教學嚴格著稱。 進入台大的莘莘學子,剛剛寒窗十數年,好不容易過五關斬六將。 擠進了臺灣大學的窄門,正想來個「春天不是讀書天」把書本往旁邊一扔,大玩特玩一番,馬上就有李兆萱,邢慕寰,兩大教授像是神荼,鬱壘兩門神在廟門口把關。兩位教授教學嚴謹,採用英文原文課本,逼得學生查英文字典,查得昏頭轉向,李教授的會計更叫人陷入迷魂陣中。借來貸去,一張公司行號的資產負債表(Balanced Sheet)一算再算,永不平衡,幸虧商學系的同學都能再接再厲,努力不懈,在八卦陣中,奮勇而出。日後出了不少CPA(會計師),會計博士,銀行總經理等。商學系學生靠會計為終身職業者人數極為可觀。

 所謂初等會計其實就是一種科學的記帳法。用雙向登録法(double entry)記帳,也就是每一筆金錢的收入和支出各在左右雙方登錄,左為借右為貸,如果記載正確,就會左右平衡(即借貸平衡)。用這種方法記帳,不但可以減少登録時的手誤,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帳目上的弊端。因此,對初學會計的人最大的錯誤,就是硬要將一般生活上的收支,強行用在會計觀念之上,因此借方貸方成為罹患「會計恐懼症」學生們的終身夢靨。

李教授對台大學生期望高,教學極嚴,每次上課「身著深色旗袍,頭髮一絲不苟地在腦後完挽成髻」(學生趙榆華的形容)腋下夾著正方形的皮包,準時上課,上課必點名。

每星期一下午會計助教,帶學生在在大禮堂做習題,一作四五小時。習題即多又難。第二題要用第一題的答案,第三題,要用第二題的答案等等,因果循迴,一有小錯,全盤皆錯。這個時候,同學之間爭相討論,借貨有聲。愁容滿面、苦海無邊,想不到因上會計課反而培養的出同學間同舟共濟,患難與共的「革命感情」。上實習課是最受人歡迎的人物,就是有幾位商職來的同學。他們的會計在商職打下基礎,算盤打得打得啪啪響,(當時還沒有電腦)。在一般「女中生」,「男中生」面前神氣得很。

當時,台大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僑生人數眾多,華僑學生來自世界各地,以港澳與東南亞為最多,其中成績優秀者大有人在,但也有許多僑生連聽國語看中文都十分費力,就因為僑生素質參差不齊,所以每次考試下來墊底的常是僑生,當時不明白為什麼本地生考上台大,千辛萬苦,而僑生程度良莠不分,一律照收。幾十年後,臺灣經濟起飛,在國際上飛黃騰達,成為「亞洲四小龍」。跨國貿易,天涯若比鄰,僑生遍佈世界各地,通風報信,攜手合作,對臺灣國際貿易的成功功不可沒,現在回想起來不能不佩服當年政府的魄力遠見。

壽宴2004年:

2004年,教授99歲,設宴美國洛杉磯環球影城希爾頓Universal Hilton大飯店,被請賓客多達250人。

李教授子孫滿堂,桃李滿天下,親朋好友,門生故舊,齊集一堂,喜氣洋洋,一同前來祝賀李教授99歲大壽。

在洛杉磯政府水電局擔任資訊中心主管的同學李玲玲,父親是李教授在北大預科的同學,她對李教授瞭解最深,由她發起李教授九九壽宴,臺大商學系前後同學一呼百應,從世界各地紛紛趕來,共襄盛舉,預定給台大同學130個席位一下子定光,雖然學生們希望羅漢請觀音,為老師祝壽,但李教授的四個子女堅持不允。

正如衆所周知,數十年來臺大商学系(及管理學院)在各行各業各領風騷,在籌備壽宴的過程中,同學們竟發現當今「臺灣之子」陳水扁總統也曾讀過臺大商學系一年,後來再重考進入法律系就讀。據說,陳總統是上過李教授的初等會計課的,至於陳總統是不是被李教授的初等會計嚇倒,而轉讀法律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

在眾多學生之中,李教授最記得的一位學生是陳河東,記得他是因為他調皮,為了教授的壽宴李玲玲(1967),江大嘉(1971)和寇蕩平(1965)三位校友尋尋覓覓,終於把陳河東找到,他現在住在臺灣,擔任總統府資政, 三商集團董事長,此次他不克前來參加壽宴,他夫人許昌惠(也是商學系學生)代表致辭,並帶來陳河東的申明:「謠傳他初等會計被當掉的消息是不正確的,他得了60分!」李教授的分數以「低」著稱,據李教授的女兒李明安透露,李教授打分是開方乘10。例如36分,開放方是6在再× 10等於60分,雖然教授網開一面儘量讓學生過關,一班三分之一被擋掉需要補考的故事,時有所聞,所以陳河東當年能考60分,應該是不錯的了。

短劇(李教授的初等會計課)

就是因為李教授上課極為嚴肅,李教授的初等會計課,幾乎沒什麼輕鬆場面,要以喜劇的方式來重現當年的情景是不可能的。畢竟商學系人才濟濟,校友趙榆華(1965)把李教授的初等會計課以「課前、講課、考試、考前、考中、考後」六個單元變編成一個短劇,趙榆華從未變編過劇本,這次她不採「樣板戲」的腳本,巧妙地以形形色色的學生組合,把當年李教授的初等會計一課誇大渲染,以爆笑方式,表現出來。劇中妙語如珠,亦莊亦諧,相當不容易。

劇中演員都是李教授當年的學生,例如演「省中女生」的是來自北一女的高材生黃玉瑛。演僑生的是馬來西亞的僑生譚繼城,他們都是自己演自己,演來 特別傳神,江大嘉的夫婿周祖涵,手拿算盤,啪拉啪拉,神氣活現的代表商校生(臺北商職,台中商職畢業生)十分討喜。

最特別的是林淑媛演演「作弊生演演」,張壽華演「補考生」,他們原是商學系的高材生,卻把補考生與作弊 生演得活龍活現,由於他們的表演,把全劇穿插得活潑生動。事實上李教授的會計課,補考生比比皆是,作弊生則 無。因為在考場中,防範極為森嚴,考場學生的座位都經過精心安排,不但國際貿易,會計銀行,工商管理三組要錯開排位,每排之間還空一行以防作弊,助教在考埸中來回巡走,考場中鴉雀無聲,考會計有如聯考,緊張之外還是緊張。

全劇最重要的當然是飾演李教授人選,為了這個角色李玲玲煞費苦心,最後找到湯銘皓同學飾演,她本人並不酷似李教授,但化妝上臺,梳髻,穿旗袍,就把李教授「教學認真」的「貌嚴心慈」的風采演了出來,尤其她最後一句臺詞:「我是用心良苦,恨鐵不成鋼啊!」叫人聽了,不能不動容。

因為學生們是「兵演兵」,完全沒有演戲經驗,來自李教授故鄉江蘇南通的青年才俊穆曉澄,就被請來擔任義務導演。他在美國華納影視公司工作,不但有豐富的影劇經驗,也是黎錦揚教授自傳「躍登百老匯」一書之譯者,有了他的指導,「業餘藝人」也都有了專業的味道了。

慶生會主持人李恕成(1967)幽默風趣,逗著壽星不斷地哈哈大笑,他的妙語: 「大家看到李教授都不相信,她已經99高齡了,但一看他的學生李恕成,連牙齒都掉光了,就不得不信了」聽得人人捧腹,事實上,李恕成「頭髮仍有三兩根。齒牙好像沒有缺。」

幸福的公式

學生代表簡鴻基(Bristol  Myers臺灣部門董事長);陳有智(美國數家銀行總裁)李玲玲、廖敏聰(三菱公司顧問);劉斌(長青書局老闆,代表復旦大學),「好牧者教會月齡團契」團長,許引經等人都被邀上「憶往思今」,讓我們聽到許多李教授默默行善的好人好事,就連我這個平淡無奇的學生也受到百歲老師的精神感召。

我和李教授極有緣分,李教授在洛杉磯退休,我不但求得她的長壽秘訣,更驚訝的發現,99歲的李教授,她雍容華貴,豁達睿智,思想清晰,記憶驚人,李教授除了養生有道之外,在婚姻,家庭,與事業上也同樣的幸福美滿。

四十多年前我讀會計一竅不通,四十年後,常見李教授,我一向不通的會計,竟豁然大通。原來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也有一張資產負債表。李教授99歲的資產負債表上婚姻,家庭,事業,健康,長壽,各項處處平衡,樣樣美滿。以我的研究,這都是因為李教授對人處事,也用「有借就有貸,借貸要平衡」的初等會計原理,由是我野人獻曝,把李教授的幸福之道,用會計原理,寫成公式以打油詩的方式,獻給世上所有的有緣人,希望人人和李教授一樣,有一張幸福美滿的資產負債表。


幸福的公式

初等會計壹零壹

教授課裡有玄機

家庭事業與健康

借來貸去費思量

只要借貸能平衡

就是最完美的資產負債表一張

人 生幸福有公式

會計教授好榜樣

福如東海…壽比天長…

1)廖敏聰同學(1958)代表「全球臺大早期同學(1950到1960)會長宋慶慶向李兆萱教授贈送獎牌。

原載《李兆萱教授<百齡紀念集>》